水利研究 | 南水北调工程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探析
本文字数:5200字
阅读时间:约14分钟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破解我国水安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实践给出了最好的诠释。Part
Ⅰ
国家水安全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治水之要在于利国,利国之要在于国安,保障水安全关键在治水。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说,治水就是要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优美水环境保护、河湖生命健康保障等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国家总体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从民生安全的角度讲,治水就是要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和洪水灾害四大问题,满足人民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所以,水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治水矛盾具体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和洪水灾害四个方面,构成了我国当前的水安全问题。
1
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能够被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用于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包括江河、湖泊、井、泉、潮汐等水域内的水体。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约1/4,且区域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不均,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匮乏,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46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0%。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所在的海河流域水资源量更少,人均水资源量仅29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7。黄淮海流域总人口达4.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0%,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5.0%,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2%,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与水资源量占比极不匹配。
2
水生态损害
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各种水环境条件的适应,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良好的水生态可以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原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为损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曾受到严重损害,过度利用河湖地表水致使河湖干涸或有水皆污,湿地减少造成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锐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城市出现供水水荒以及水库失去饮用水功能,大气雾霾和沙尘暴频繁发生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3
水环境污染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水体本身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水环境污染具体反映在水体质量不达标。我国北方地区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环境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城市扩大人口增多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污水排入河湖,造成河湖水体受到污染,污染后的水体通过饮水或其他食物链使污染物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由于水资源短缺,被污染的河流水又用于灌溉,现代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也加剧了土壤水环境的污染,直接威胁我国粮食的质量安全;水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业、农业等的生产和发展。
4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也与地形、河流形态关系密切,防洪治水的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由于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洪水汇流条件,加剧了洪水灾害程度。最近30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我国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洪水灾害还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总之,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重视解决水安全问题。
Part
Ⅱ
南水北调工程
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通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一条线路向北,在山东省聊城市位山附近穿过黄河,经当地现有河道和南运河,自流到天津市,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另一条线路向东,利用当地河道和新开挖渠道,过山东省济南市到烟台市、威海市,输水线路长701公里。
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河南省郑州市以西孤柏咀处穿过黄河,再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天津市,输水线路总干渠长1267公里。2.3西线工程西线工程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和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约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工程调水148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水13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调水170亿立方米,皆分期实施,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02年12月、2003年12月开工建设,先后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建成通水并发挥效益。东、中线后续工程和西线工程正在深入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科学比选调水方案。
Part
Ⅲ
南水北调工程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首先是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截至2020年1月,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30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我国北方地区城市生活用水安全。表现在:“南水”已成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等40多个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同时也成为25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南水北调工程设计目标从只作为北方地区的补充水源,变成京津冀鲁豫地区城市生活的主力水源;工程通水使北京市、天津市等北方大中城市摆脱缺水的制约,改变受水区供水格局,促进了受水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发挥工程灌溉供水功能,东线一期工程完善了江苏省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提高了苏北地区7城市50个区(县)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山东省“丁”字形南水北调骨干网,与黄河、当地河渠共同构建了山东省供水大网络,有效保障了山东省供水安全,南水北调胶东干线工程已经成为胶东半岛供水的生命线,胶东半岛实现了“南水”全覆盖。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调配水资源的调水工程,更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修复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一是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人工大河(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新增两条绿色生态景观带(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沿线两侧生态走廊),同时带动沿线及周边的生态建设。二是促进了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修复,受水地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向南四湖、南运河、北大港水库、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河湖生态补水后,河湖周边地下水位回升,河流重现生机,白洋淀上游干涸30多年的瀑河水库重现水波荡漾。三是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利用东、中线一期工程调引长江水,用以置换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深层地下水超采,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水质得到改善。随着“南水”进京,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攀升,水库恢复了滋养下游水系、回补地下水的能力。这些充分说明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了工程沿线河流水质改善。经过一系列治污项目的实施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中线水质连续保持Ⅱ类标准以上。东线一期工程建设使山东、江苏两省治污工作提前了10年,水污染治理能力大为提高,治污使工程沿线江苏省淮安市和徐州市、山东省济宁市等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梁济运河成为济宁市的城市景观。中线水源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基本实现了水源区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随着社会各界对南水北调工程作用的认可,工程沿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增强,对河湖水质安全更起到保护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防洪排涝抗旱,保障了工程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汉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以前的防御2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为70余万人消除洪水威胁,为汉江中下游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东线一期工程使山东省台儿庄市的防洪除涝能力提高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江苏省境内的泵站工程每年都参加苏北地区的防洪排涝抗旱,保障了工程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Part
Ⅳ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出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解决非传统安全的水安全问题,要坚持以问题导向,以“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利国利民”的目标,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和洪水灾害四大问题,建设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措施等。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通水运行5年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在保障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污染治理、防御水旱灾害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证明了南水北调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国之重器。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应加快推进后续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使之造福人民。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认识南水北调,积极推动东线二期工程、中线调蓄工程、西线工程等的后续工程建设,早日构建成“四横三纵”中华大水网,更有力保障国家水安全。
往期推荐